北京經開區“小巨人”企業攻克水下機器人國產空白
在2021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,博雅工道的智能仿生鯊魚頗為引人關注。 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磊/攝
能在水下拍照的智能仿生機器魚,能實現深水搜救的無人潛航器,能進行海洋測繪的智能仿生鯊魚……這些形態各異的水下機器人,都來自博雅工道(北京)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博雅工道)。
走進位于北京經開區的博雅工道研發展示中心,技術人員正在調試設備,一款方方正正的橘色水下機器人沉浮在巨大的水族箱里。博雅工道市場總監付鈺涵說:“2021年公司被評為國家級專精特新‘小巨人’企業,到現在,博雅工道26項產品被認定為北京市新技術新產品,占領國內水下消防領域70%市場。最初剛創業時,十幾人擠在一間毛坯房里做研發,那時完全想象不到現在的樣子。”
起步
在民房里自主研發核心部件
2015年,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時代潮流。那時,在大疆無人機迅速崛起的帶動下,很多人將目光從藍天轉向海洋,水下無人機賽道成為消費市場“藍海”。博雅工道的創始人便計劃做一款“水下大疆”,他走出北京大學實驗室,決定帶領團隊將從事多年的水下機器人研究進行產業落地轉化。
“隨著研發的推進,我們發現,在面向消費者的攝影攝像應用場景之外,水下機器人還能在水下消防救援、水下工程等場景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,這就相當于要造出一輛在水下搭載各種工具移動的車。”付鈺涵說。以往進行水下搜救打撈或水下工程巡檢等項目,大多依靠人,很少借助無人潛航器等水下工程平臺,有機構想用也需要從國外進口,博雅工道直面相關技術壟斷這一挑戰,開始研發水下各類工程平臺的國產替代。
在一間民房里,四周是灰色水泥墻,簡單接了幾個燈泡,這便是博雅工道的技術團隊最初的研發環境。技術團隊干勁十足,將要用的儀器和實驗設備都搬進這間屋子里,又放了一個大水池,十幾個人便開始全身心撲在了實驗上。付鈺涵說:“技術團隊要解決的問題很多,從最基本的如何保證水下機器人不斷電,到更復雜的流體設計和材料使用,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鑒,就自己去創造。”
到現在,博雅工道先后攻克了水下仿生、運動控制、水下通信、水下協同等多項關鍵技術,還自主研發了水下激光掃描尺、推進器等核心零部件。
擴張
靠技術和市場兩條腿走路
櫛風沐雨,以啟山林,闖過技術轉化的荒野,博雅工道在2019年落地北京經開區,也是在這一年,博雅工道迎來關鍵轉型期,進入快速發展擴張階段。“在剛開始的一兩年里,我們更關注技術研發,研發團隊的那些技術極客們幾乎把最前沿的技術都堆到了產品上,但功能卻不突出。”付鈺涵說。在一次百萬級的項目競標中,國內十幾家從事水下機器人相關廠商匯聚一堂,客戶組織了一場“比武”,在水下模擬尋找落水人員的場景任務,從中優選定位精準、搜尋迅速的廠家。各廠家將產品往水里一扔,直接沉底的,操作失靈的,走不了直線的……“看到其他產品出現問題,我們背后也直冒冷汗。所幸在這場比試中,我們的水下機器人表現正常,最終中標,不過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,要注重質量穩定性和聚焦用戶核心需求。”付鈺涵說。
隨著與用戶打的交道越來越多,博雅工道不斷迭代水下機器人的功能開發。付鈺涵說:“將非必要的冗余功能砍掉,給每款機器人在技術上做減法,同時開始靠技術和市場兩條腿走路,全力拓展市場應用場景,進軍消費、科研、巡檢、勘測等多個領域。2019年是我們實現盈利的第一年,也成為全行業第一個盈利的水下機器人自主研發企業。”
未來
面向海洋做實“專精特新”
其實,博雅工道與經開區結緣是在2018年。當年,博雅工道在北京經開區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亮相,第一年參會便憑借自主研發的仿生鯊魚Robo-shark 2.0獲得大會“最具創新產品獎”,被很多媒體、投資人和用戶所注意。在2021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,博雅工道的智能仿生鯊魚頗為引人關注,這只“鯊魚”能代替人從事高危水下工作,測繪水下地形及水質,可潛至水下600-1000米,操控距離達10公里,突破了水下的通訊障礙。“酷似鯊魚的外形自覺融入了海洋環境,不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危害。”付鈺涵說。
“在經開區支持下,我們不斷壯大和聚焦,現在正在申請區內‘首臺套’政策。”付鈺涵說。如今,博雅工道已經擁有自主專利300余項,研發出水下機器人、水下無人艇、海洋裝備等20多項產品,應用于水下能源、消防救援、海洋測繪等場景,能為環境保護、海洋工程、能源勘探等領域提供行業解決方案,和交通運輸部、應急管理部、中電科集團等達成合作。
隨著《“十四五”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》的發布,機器人行業迎來發展黃金期。作為北京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“三城一區”主平臺中的“一區”,經開區已將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列為四大主導產業之一,將培育更多像博雅工道一樣的機器人研發企業。付鈺涵說:“未來,整個機器人行業都將向智能化方向發展,而我們很確定的一個方向,便是做實‘專精特新’,希望能用20年時間去追趕國外在這一領域60年的發展。”接下來,博雅工道將進一步布局能源和巡檢兩大關鍵領域,將水下機器人的應用向工程級推進,深耕海洋事業。
(原標題:經開區“小巨人”企業攻克水下機器人國產空白)
來源:亦城時報 | 作者 孫艷平